(资料图片)
据台媒18号发布的报道称,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出席海峡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如何看待近期有多个在陆台商撤资,台商数量和过去相比有所减少的趋势。林毅夫表示,失去了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更有薪酬竞争力的区域转移是经济规律,这不仅对台商有利,对大陆也同样是好事。林毅夫解释称,大陆目前正在经历产业升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从事高附加值且技术先进的台企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大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本月14号举行的发布会中,曾强调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着“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衰退”的选择。此时有台媒着重披露有部分台商正在加速撤离大陆的新闻,显然是企图曲解发言人的讲话,并且借机来进一步烘托两岸的紧张气氛。可是这种贩卖“芒果干”的宣传策略,只能掩盖事实真相,并不能扭转台独分裂势力正在自取灭亡的趋势。而且,林毅夫对于部分台商开始撤出大陆的分析是非常贴切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天然对每一个环节上的成本感到敏感,因为这些成本最终都会反馈到产品上,进而影响到市场竞争力,这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性所决定的。诚然,这种转移势必会在短时间内带来工作岗位的流失,但企业可以从大陆撤出,不代表产业链就可以完全独立于大陆。事实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的低收入国家转移并非是台商或者是外资所独有的情况,部分的成本极为敏感的大陆企业也会基于竞争力选择在转移到国外,当然,在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或者零组件依然需要大陆来提供,因此产业链并没有脱离,而是在物理空间上变得更远。这证明了“中国供应链”的韧性,是体现在集中采购、集中生产所带来的优势上。而“全产业链”又成倍扩大了这个优势,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取而代之。而在高附加值产业上,我们过去的“人口红利”很难发挥作用,但是我们的“工程师红利”开始崭露头角,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储备,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冲击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从事高附加值产业的台商完全可以来大陆寻找“第二春”。退一步讲,即便有的台商是基于意识形态而离开大陆,大陆的企业也可以填补空白。因此所谓的“去风险”,本质上是在“去机遇”。大陆近些年反复呼吁台商,加快融入到大陆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就是在大开方便之门邀请台商。如果轻信了岛内或者西方媒体的涉华负面新闻,就对大陆的经济前景看衰甚至是唱衰,那么最终受损的必定是自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过去唱衰中国大陆的分析或者结论,都被现实一一打脸。中国既不可能被骂倒,更不可能被骂死。广大台商台胞们要准确认识到两岸现状,并且对大陆的前景作出正确分析,万不可被“崩溃论”或者“威胁论”所蒙蔽,更不要因为岛内顽固势力对大陆的刻意抹黑,而错失与大陆共同成长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